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1节 (第2/3页)
到了宋朝,书院开始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,等到了朱熹的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更是将书院的管理,统一化、制度化。 到了后来元、明、清三朝,为了更有利于统治,朝廷干脆将书院转为官学,这也导致了书院的教育内容飞速僵化,不可避免地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。 可以这么说,书院最具活力的朝代,就是文治大兴的宋朝,而百花齐放的则是北宋,但那基本是范仲淹兴学之后的事情。 今年是天圣三年,范仲淹三十七岁,还是一个地方上的县令,但也为民请命,负责修堰工程,可以说是为官的积累阶段,距离执教兴学还有一段时间。 狄进享受不到教育进一步普及的待遇,想要地方上最好的教育资源,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学习回报,就得入顶尖书院。 现在终于如愿以偿。 对此狄元昌并未居功,认为是狄进此次破案缉贼的功劳,外加狄氏本身的名门余威,使得晋阳书院乐意接受他这位学子,甚至于在束脩方面都要求很低。 别的学子一年要三百贯,狄进只需象征性地给个五十贯。 虽然信中没有写的如此直白,但狄元昌透露出来的对比,还是让狄进有些咋舌。 闹了半天,如果他没有去搞一笔酬谢,就算自己能入书院,也交不起学费? 当然,现在有了信件后面附着的荐书,只要去监院郝庆玉那里面试走一个流程,第二日就能进书院听学了。 这样的条件,让狄元昌愈发确定这个侄子前途远大,将来会振兴狄家,信中殷切期盼之余,也希望多多走动。 狄进知道,若不是自己以前生性孤僻,现在依旧是个宅男,整日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那些族亲摸不准态度,恐怕早就登门拜访,联络感情了。 不过这样也好,除了姐姐外,他确实不想跟那些同辈的兄弟姐妹往来应酬。 倒不是狄氏门风不好,恰恰相反,由于当年狄仁杰的某个儿子残忍无道,让老百姓推倒了给狄仁杰立的生祠,“贪暴为虐,民苦之,因共毁其父生祠,不复奉”,狄氏此后就一直重视门风家教,绝大多数子弟都安分守己,讽刺的是,这或许也是他们在前朝没有挣下偌大家业的原因。 狄进对此倒是看好的,只不过和那些循规蹈矩的堂兄弟们实在没什么共同语言,就跟他前世过年走亲戚尬聊,何必呢?还不如一个人练武省心! 珍而重之地收下录取通知书,狄进写下一份回信,让书童带给大伯狄元昌,然后回到书房,开始进书院的准备。 “是了,我也得雇一位书童,否则许多事还真的不方便……” 正琢磨着呢,狄湘灵敲了敲书房的门,走了进来,也递过来一物:“这是拜帖!明晚雷老虎要亲自登门,以谢救女之恩,但酬金的方面,有所变化……” 狄进奇道:“耍赖不给钱?” 狄湘灵面露古怪:“恰恰相反,雷老虎已经放出了话,此番能救得爱女平安归家,都是我俩之功,他愿以万贯谢之!” 第十五章 拉拢 马车进入小连子巷,待得车轮停稳,雷彪笑眯眯地走了下来。 这张笑脸有些陌生,乍一看上去,还真有些像《方世玉》里面那个喜庆角色。 可但凡见识过那一夜,这位地方豪强压得县尉毫无脾气,还令一众富户大气也不敢出,就知道这个世界的雷老虎是何等人物。 既然知道对方要来,狄进和狄湘灵这两天也将家中稍稍收拾了一下,尤其是正厅打扫干净,此时正站在门前迎客。 雷彪见了立刻快走几步,抱拳笑道:“哈哈!秀才公,十一娘子,咱们又见面了!两位义助擒贼,让小女化险为夷,脱得大难,如此大恩,雷某记在心里,不敢不报啊!” “此番机缘巧合,能助雷员外寻回爱女,可谓善莫大焉,亦是令嫒吉人天相,绝处逢生……”狄进还礼,更谦逊地道:“在下尚无功名在身,不敢当秀才之称。” 自宋朝前,称谓是很准确的,从宋朝开始,有了“过呼”的习惯,官员往往以超过对方实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