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50节 (第1/3页)
不过这些却是不必与眼前的年轻官家详说,刘娥只当辽帝是背后主使,肃然道:“官家,你要谨记,外夷之辈,向来畏壮侮怯,我国朝之所以太平,绝非一纸盟约!” “当年先帝御驾亲征,至澶州督战,诸军皆呼万岁,声闻数十里,气势百倍,一战射杀辽国大将,辽人气焰立消,才有求和定盟之态!” “今日天下承平,因时制宜,济以宽厚,然外敌依旧蠢蠢欲动,若是一味退让,那辽人势必南侵,再让无数百姓陷入战火,生灵涂炭!” 面对这等教诲,赵祯懔然应下:“大娘娘,儿臣记住了!” 刘娥道:“如今定王府勾结辽人,危害社稷,你当如何处置?” 赵祯张了张嘴,明白这位大娘娘的意思了,再想到自己相对于那位王叔是晚辈,并不能直接做什么,低声道:“一切仅凭大娘娘定夺!” 刘娥终于露出欣慰之色:“好!为娘便为你作主!” …… 太后传召。 一名名身穿紫袍的官员入殿,皆是两府的宰相、参知政事、枢密使、枢密副使,唯独一位不是两府重臣的,也是直接涉案其中的翰林学士,权知开封府的陈尧咨。 而当此案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,包括陈尧咨在内,看了完整的案卷与口供,都露出震惊之色。 辽人谍探组织“金刚会”,才是妄图谋害官家生母的罪魁祸首,还于背后挑唆,妄图让官家与太后反目!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当朝王爷赵元俨,在先帝驾崩前后,居然与这等外敌有所往来,此前为了洗刷恶名,更利用辽人谍细污蔑太后,妄图挑拨太后与官家,动荡朝政! 皇城司居然有这能耐? 说实话,真要是皇城司做的案卷,还真的不见得能取信于这群重臣要员。 但案卷是开封府衙中,狄进口述,让书吏记录的,口供是长风镖局里,迁哥儿审问,同样是狄进督促,让孙允宗亲自写下来的,皇城司其实就是把崩溃的孙允宗审问了一番…… 如此,整起案件过程一目了然,证据详实,动机充分,环环相扣,完全经得起推敲。 当然,硬要挑刺,肯定也能挑,只不过那就是完全为八大王洗地了。 而在场的高官,显然没有一個人有那个意思。 对于这群位列中枢,决定天下大事的臣子来说,第一要务就是安定社稷,保持国家的平稳。 于公,这是身为国朝重臣的责任,于私,唯有朝堂稳定,臣子手中的权力才能贯彻始终。 对抗太后其实也是为了防止前唐旧事重现,至于以前对八大王的看重与保护,则是因为官家至今没有子嗣…… 赵祯倘若有一两个儿子,都毋须完全长大,只要证明他能生,那八大王就可以靠边站了,国朝王爷别看头衔一大堆,连京师都出不了,是真没实权,重臣除非疯了,否则不可能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,站到他们那边…… 但谁让赵祯十三岁继位,十五岁大婚,娶皇后、纳妃子,如今十八岁了,后宫连个怀孕的动静都没有? 联想到太宗的儿子,就活下来先帝和八大王两位,先帝的儿子,就活下来当今官家,官家如今干脆没有后,八大王这位嫡亲王叔的重要性,才凸显出来。 现在才天圣五年,赵祯还年轻,历史上再过几年,赵祯的后宫还是静悄悄的,皇族和百官中就逐渐有了流言,担心发生变故,大位空虚,国本动摇,社稷堪忧。 刘娥迫于压力,宣布昔日真宗多年无子,曾在宗室中选拔优秀子弟接入宫中抚养,她也当效法先帝,从宗室中选择子弟,选的是谁呢?正是赵元俨那时出生没多久的幼子赵允初。 显而易见,双方做了一场政治交易,刘娥以赵元俨幼子做替补嗣君,相应的,赵元俨必须支持刘娥,不得再让皇族煽风点火,在背后闹事。 所以相比起后来继位的赵宗实,赵允初才是仁宗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