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442节 (第3/3页)
,该是何等的害怕,现在终于能安一安心了,辽人不会再打过来了!不敢再打过来了!!” 赵祯左右走着,大夏天的热得一头汗,也顾不上擦拭,只是兴奋地自言自语,神采飞扬。 而不出意外,其他地方的回应也来了,入内内侍省都知任守忠出现在殿外,愈发削瘦的面颊上无喜无悲:“官家,圣人请你去垂拱殿……” “大娘娘得知我宋军的威仪,肯定也很高兴,走!走!” 赵祯人逢喜事,脚下生风,都不坐辇,直接朝着垂拱殿走去。 然而走到殿前,就听到殿门外面,隐约传来呼喝声:“臣等请求太后、官家赐对!”“开门!开门!” “伏阁请对?” 赵祯露出错愕之色。 垂拱殿是重臣议事的地方,并不是每一位朝臣都有资格进入的,等闲御史也不会召见,但也有一种特殊情况,就是当朝廷发生要事时,臣子先上奏劄,没有得到回应后,就可请官家赐对,当面力陈自己的意见。 历史上仁宗要废第一任郭皇后时,范仲淹认为皇后无大过,自古废后之事多为昏君之所为,大有不妥,就与台谏等十余名官员,跪伏在垂拱殿外,请求赐对,然仁宗废后心意已决,还是没见他们。 而此时外面那么多臣子请求赐对,又是什么情况? “茂则!” 赵祯脚下放缓,开口唤道。 张茂则躬了躬身,悄然退开。 赵祯的表情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振奋了,带着几抹沉吟,走入殿内。 珠帘早就布下,刘娥端坐于座位上,还是那副威严深沉的模样,脸上同样没有什么喜悦的表情,只是波澜不惊的平淡。 赵祯上前行礼:“儿臣拜见大娘娘!” “官家!” 刘娥应了声,突然道:“殿外的动静,官家来时可曾听到了?” 赵祯迎着对方的目光,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审视,心头愈发凝重,缓缓地道:“儿臣听到了,似是有官员请求赐对?” 刘娥道:“官家难以理解,是么?” 赵祯抿了抿嘴:“儿臣请大娘娘赐教!” “你如今大了,老身已经没多少能教你的事情了,只是如今的朝局,还是能告诫几句的……” 刘娥的视线移开,望向殿外:“你要记住,庙堂上运筹帷幄,群策群力,方能决胜疆场,倘若朝中有人阴思沮坏,这让将帅如何能立功于外?” 赵祯其实没听懂,但还是缓缓点头:“儿臣受教!” 刘娥这才将另一份奏报递了过去:“此乃雄州急报,为大名府同呈中书的,官家看看吧!” 赵祯接过细细看了,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 一前一后两份奏报,都是大名府送过来的。 不过相比起前一份令京师沸腾,只因那位信使在入京后就高声呼喝,四处宣扬,如今已是人尽皆知,百姓无不拍手称快! 另一份传入中书门下的信报,便是让朝堂震动。 因为有辽国使臣至雄州,怒斥宋军所作所为,言语中也透露了辽国内乱刚平,并不愿倾国之力南下,可罢战言和,两国重定盟约。 可对此有一个条件,是宋廷必须自承北伐过错,承认这次是他们率先开启战端,坏两国盟约,兴不义之兵! “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都是我中国的国土,辽人堂而皇之地占据,反斥我朝兴不义之兵?” 赵祯看到这里已经忍受不了了:“这等辱国盟约,朕绝不会签,难道外面的朝臣都是为了此事请对?难道他们准备同意北虏的条件?” 称北虏而非辽人,这就是撕破脸皮了…… 兄弟之国?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