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443节 (第3/3页)
毫不迟疑地翻脸发难,根本不顾及若无狄青,他们这群皇后的党羽,在中京内就被萧耨斤派人杀光了。 所以狄青才后怕不已,他率众奔袭千里,哪怕创下了偌大的战功,人力也有极限,回程时精神是亢奋的,身体则已经疲惫,一旦入城,当真是凶多吉少。 险些乐极生悲,功亏一篑! 众人听得前因后果,也有些心悸,同时相视而笑,又倍增好感。 他们见多了那种骤得功劳后,就不可一世的武臣,即便是此前的刘平、任福和葛怀敏,不也是因为灭了西夏,生出自矜之情,才有北伐的两路惨败? 如今狄青一人深入敌后,创下这般战绩,所虑的首先是回程时的错误,实在难得! 范仲淹便直言称赞:“王者之兵,胜而不骄,败而不怨,汉臣忠勇材武,来日可为我朝威震四夷啊!” 狄进则手上发力,将这位疲惫的兄弟轻松拽起:“走!此番犒劳三军,城中早就备好了筵席,为你们这些立下大功的将士庆贺!” 狄青也露出了笑颜,消息传向后方乌泱泱的骑兵,顿时传来轰然叫好声。 待得众人热热闹闹地往城中筵席的地方走去,狄青又来到身后,低声道:“兄长,此行未经枢密院出兵,闹出如此动静,一切都是我贸然作主……” “此次的出战,是赵宣抚和我定下的!” 狄进直接定性,倒也不忘关照了一句:“待会如果赵宣抚出现,他无论说什么,你都回答,‘末将遵从的是河西路宣抚司与经略安抚司的命令’,反反复复就这一句话即可,别的一概不知!” “明白!” 狄青安心了。 如果自己风光,一手提拔的兄长却要背黑锅,他是万万不会接受的。 但现在最上面还有宣抚使顶着,那惹人厌的老臣与兄长斗,他丝毫不怀疑,赵稹绝对斗不过这位实质性的封疆大吏,河西主宰。 小小的插曲后。 庆功筵上,热火朝天,觥筹交错。 狄青出征的是五千之众,期间伤亡极少,再加上两千接应的兵员,近七千人,自不可能一起位列席上。 大军驻扎在城外,首先有酒肉犒赏,同时一应基层武官,哪怕没有品级的,都应邀入席,浩浩荡荡两三百人,无论汉人番民,一起来到早就准备好的场地。 诸位知州都入席了,在地方上就要与民同乐,番人最喜豪爽之辈,整日端着架子是无法让他们服气的,相反几杯酒水下肚就能事半功倍,故而真正的能臣都会入乡随俗,就连宋庠都带着一众学子,为河西军赋诗作词,慷慨激扬。 而能让如此其乐融融的气氛,突然冷清下来,河西之地,也就一人能够办到。 当腰金曳紫,穿戴整齐的赵稹,自庆祝筵席外出现,一步步走了进来…… 随着缓慢的移步,场中飞快地安静,最终变得鸦雀无声。 一双双视线凝聚过去,起初还收敛些,但后来发现大家看,也不再畏惧,目光里透出清晰的敌视和厌恶。 赵稹眯着眼睛,却不知是看不清那么多人,还是不屑于观察那些底层的武人,只是遥遥盯着主席上起身的一群人。 以狄进为首,众人迎出。 待得近了,狄青打量过去,却是一怔:“短短两个月不见,此人怎么苍老了这么多?” 所谓红气养人,权势更养人,官场上的人物,由于掌权而春风得意,精神奕奕,由于失势而一病不起,家中吃席的例子,实在太多。 历史上的赵稹,就是在仁宗亲政后,立刻被贬黜出去,很快就病倒,只能乞骸骨,仁宗哪怕心里不喜这位巴结太后的老臣,体面还是要给的,拜太子少傅致仕,死后赠太子太保,谥僖质。 谥号固然无法与那些名臣相提并论,赵稹的结局倒也不错了,恰恰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些年,宋朝并未发生什么大事,宰执哪怕才干不济,也能平安下位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